10天调研,25769份茶友的问卷提交,排除重复、无效答题,共收录了23175份有效问卷,茶语网(www.chayu.com)此次《史上最大规模"茶气"争论问卷调研》展示了读者对于茶圈热度词汇“茶气”的看法及异同。
其中有79%的受调者认可茶气的存在,并且这部分人群中针对更多茶气相关问题有不同看法。在调研过程中,多名业内外专家接受采访,众多茶友参与到讨论中并向我们表达了看法。
数据1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有79%的受调者认可茶气的存在。

数据2
在相信茶气存在的79%人群中,仍然有3%的认同者坦诚自己虽然认同茶气,却没有体验过茶气。

数据3
有将近70%的受调者认为,自己是在与其他人一起喝茶的情况下体验到茶气。

数据4
多数受调者对于茶气的体验是身体局部发热以及打嗝、发汗。我们还发现有20%的人群表示他们的体验是身体有明显的气感和走向。

数据5
受调者能体验到有茶气存在的茶中,“生普”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从茶类上来说,普洱和岩茶占绝对优势,符合平常谈论茶气圈子的实际情况。
数据6
下面我们来看看茶友们分享的自己喝过有茶气的茶,我们选取了数量排前的给大家展示。
受调者表示自己能够感受到茶气的茶中,乌龙茶与黑茶占绝对比例,且有年份和品牌的茶占较大比例,价格则以中高端为主。
根据数据来看,这很有可能就是不认同茶气的受调者,认为没有体会到茶气的原因之一。

数据7
将近80%的受调者认为,茶气的存在是有物质基础的。
数据8
当进入茶气深层话题的讨论中,还是有不同观点的存在。
数据9
过半的受调者认为,关于气的讨论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话题。
数据10
“好茶叶有茶气”的观点占绝对优势。
数据11
将近一半的人并不能确认树龄与茶气之间的关系。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树龄并不是有茶气的必要条件,或者专业人士认为除了茶叶原料之外,还有其他同等重要的元素,比如工艺。
数据12
当提到茶叶品鉴要素的时候,大多数人仍然认为“风土”是重要因素。
数据13、14
即使在茶友圈中常常提及的只有“身体敏感”或“精神专注”时才能体会到茶气的观点,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认同。

数据15
数据16
在谈到最容易感受到茶气的茶类时,“生普”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数据17
在询问到哪类人最容易体验到茶气时,21%的受调者选择“茶道爱好者”可能是因为受调者认为“茶道爱好者”能够接触到更好、更优秀的茶;而19%的受调者选择“体质很敏感的人”可能是因为受调者潜意识中,认为茶气是存在物质基础的,从而会对体质敏感的人作用更明显。

数据18、19
当提到茶气原理的时候,很多受调者认为它具有物质基础,并且过半的受调者相信终有一天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检测到。

数据20
在作答“你认为现在这么多喝茶的人在讨论茶气是什么原因”时,选择“其他”的受调者较多,说明大家都话要说,请进入茶语网社区“茶气专版”进行意见发表和讨论(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

数据21
当提到茶气与个人体验反应的趋同关系时,意见一致性较差,这说明受调者认为身体对茶气的反应,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时间、身体状态而不同。

数据22
认可茶气存在的受调者当中,大多数人对"茶气与身体机能反应"的认知不足。

数据23
对于茶气的看法,大多数受调者还是认为茶气的体验和认识受心理暗示和他人诱导等主观原因较多。

数据24

受调者基础信息展示
从受调人群基础信息来看,我们基本确认爱茶人和社会化媒体的年龄比例早已跨出了"年轻人"这一概念;最有消费力的中流砥柱以移动手机为通路,获取大量茶叶信息;而被认为最有消费力的25至45岁人群正在成为饮茶力量的中坚人群。
月收入5000以上占绝对百分比,如果受调人没有夸大事实的话,高收入、高知识结构是茶叶爱好者的核心人群。中国关注茶与健康的精英人群正在以我们意料之外的速度提高。
受调者的职业分布很平均,茶业从业人士仅占到三分之一。也说明中国茶叶榜和茶语网(www.chayu.com)与消费者接触为首要目标得到了部分回报。
调研总结
根据本次调研数据结果,我们大概得出这样的认知:
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79%的人认为有茶气,占绝对优势。有意思的是,这79%的人群中,有极小部分人认同有茶气,却表示自己没有体验过茶气;
而所有认同有茶气的人当中,又有大部分人表示自己是在与其他茶友一起品饮时感受到茶气,所以我们并不能排除有部分人之所以认同有茶气,是受到他人引导所致。
对于身体对茶气的反应,受调者的数据表明,茶气不仅因茶而异,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同一款茶来说,也会因为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身体状况,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当然,大多数受调者都认为在好茶叶中的茶气较易被感知,而且在生普中更易被感知。
虽然受调者身体对茶气的反应不尽相同,绝大部分人却都认为茶气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单纯的主观反应。
与之相反,不认同茶气的受调者占总数的21%,他们普遍认为茶气是受心理暗示和他人诱导的主观行为,或是某些茶人为了显示自己懂茶的卖弄行为,其主观因素过于强烈。
正因如此,他们非常赞同对于茶气的讨论。
以上内容(含图片)均为茶语网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