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师的摆烂与坚持,往往在于一个客人开口的瞬间

发布时间:2022-10-26  作者:茶语网  阅读量:5.29万

作为一名潜水在多个茶友群、在各大社交平台5G冲浪的选手,一名事茶师,同时也是一名茶语编辑,我从茶桌上手足无措的新晋小白,到成为面对不同客人都能唠上半天的泡茶师。噢不,准确的说应该是,极限拉扯半天。




这个历程中,我们看到茶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渗入到食品领域、医药领域等,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关注茶原料的品质、口感的变化,看到茶品牌一个个崛起、打响,这是令人开心的事情。


大多数的茶客绝对都是抱着真诚乐学的心去喝茶,但我们也会遇上部分茶客,他们一开口可能就让我“跪了”……


我喝过的茶比你喝过的水多

震惊指数:★★✩✩✩

“别忽悠我,我喝茶的时间比你岁数大。”


“好,您喝什么茶?”


“随便来点吧,你们家的招牌茶。”


“天气凉了,先给您泡一款2015年的勐海熟普吧?”


“勐海?可以可以,2015?不行!我白茶、普洱都喝十年以上的。来款岩茶吧,我不喝铁观音的,母树大红袍你这里有不?”


“……”

讲真的,我们经常遇见持这种要求的客人。尽管每次开门迎客都告诉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要习以为常耐心讲解,但每次听到依旧是又气又无奈。


事实上,这是由于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茶叶知识和专业性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从而很难鉴定茶叶的品质好坏。他们只能从茶叶的品牌、产地、价格、宣传等,来定义产品的好坏。




而且,不管是在店里喝茶,还是线上购物,大部分的消费者只能看到茶叶产品的品相,而很少能看到茶叶产品的品质,这让有良知的商家遇到此类的消费者头疼不已,另一面也让不良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做到真正让自己喝到对的茶、喝到品质好的茶,除了对大厂品牌、产地归属等的了解,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基本的喝茶周知识入门,放低姿态,多喝、多看、多琢磨,培育出一套自己对茶的口感上的认知,而非一味地追求所谓“站在最顶端”的茶。毕竟,喝茶首先是考虑安全、健康,再谈品质和体感。


同时,这对于茶企来说也是一个信号,如何能将自家产品的品质,通过有效的品牌、产地、价格、广宣等手段,翻译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品质(品相),从而促成消费行为。


茶疗百病我很爱

震惊指数:★★★✩✩

“茶能美容养颜,茶能治好便秘、养好胃,茶能治疗感冒、清肝明目、去火降燥、提神醒脑,茶能解烟毒、解酒毒……(此处省略N个功效)总之喝茶能治百病、喝茶最健康,所以我总是喝茶、只喝茶。”对面的茶客言语激昂、神色生动。




对茶认可,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当茶是“最理想的饮料”流行开来,我们无法避免陷入另一个思考中。


消费者推崇“茶能治百病”确实有理有据,从以前“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的传说,到“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记载,再到如今大量茶诗茶文的传唱,比如欧阳修的《次韵再作》中写茶时提及:“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然而,茶的药理作用往往都是根据茶品、个人体质、不同时间等相对而定的,绝对不是单纯的“茶到病就无”,要知道《次韵再作》谈及疗百病的下一句是——“我谓斯言颇过矣,其实最能祛睡邪”,而往往被宣传的只是前一句。


确实,对于茶的保健功能的适当宣传,是有利于给到茶企一定的正面反馈。


就拿立顿来说,一年卖出20亿杯,稳坐中国茶包市场头把交椅,官网首页进入眼球的第一视觉就是“LOVE YOUR HEART”(爱护你的心脏),把茶对于人体的健康功效大大进行宣传,助推了销量的提升。但是,试想想,如果断章取义将“有助于心脏健康”,夸大成“能治疗心脏病”,那就是严重误导消费。


早在之前,茶关于茶的功效茶语网就已经出过《一年四季都喝绿茶会伤胃吗?听听浙大茶学教授、博导怎么说》《一喝茶就失眠?痛风病患者能不能喝茶?此文为你剥茧抽丝,一探究竟》(点击查看)等相关文章,从茶的内含物质、化学成分等各方面,严谨地给出茶有该功效的缘由。


关于健康的问题,从来都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无一例外。每当我们能看到夸大化、绝对化关于茶的功效的话题,都需客观看待。




口感丰富“彩虹茶”

震惊指数:★★★★✩

某日,编辑和朋友去一客户家聊天,对方刚好正在泡茶,我们毫不客气喜滋滋围了上去。茶一入口,众人眉头一皱,滋味比较难形容,让人一下子辨识不出是什么茶,茶汤些许浑浊,我们正开口:“这茶……”


客户兴冲冲说:“还可以吧?”


“是哪款呢?”我们开始探索他的茶桌。


客户指了指桌上的一款黑茶,说:“这款。”顿了一下,说:“还有这款和这款,随便混搭的”。


我们定睛一看,这分别是一款熟普和猴魁!“你混合的依据是?”


“喜欢什么加什么。”客户打开紫砂壶的盖子,明绿和黑色的茶叶对比鲜明,我们心中也百般滋味。

茶叶能混着喝吗?但凡你有网上一搜,就会出现一堆“不能!口感不好,有副作用”等言论,从而去思考到底能不能混着喝这件事。


事实上,茶叶是可以混着喝的,这跟你在一个时间段分开品尝不同的茶是差不多的道理,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盲目的混搭非常不提倡!这对于一个爱茶的人来说,这种行为等于零容忍,不仅不能喝到调配的“更丰富多层次”的口感,而且完全破坏了茶叶原本的口感。




之所以不提倡随意混搭茶叶,主要出于几个原因:一是每种茶都有自己的口感,如果不是基于茶叶认知基础上的合理调配,盲目混搭只会抹掉原本茶应有的滋味;二是,随意混着喝茶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由于不同的工艺产出的茶内含物质会有所区别,混着喝容易喝多,致使身体不适;三是,不尊重茶。这个就不多说了,把盲目混搭当成潮流大概率会喝到毁自己三观的茶。


茶有甲醛

震惊指数:★★★★★

“前几天我看到一本书中写,茶的芳香类物质中含有甲醛和乙醇,甲醛不是有毒吗?乙醇不是酒精吗?酒精过敏可以喝茶吗?”



编辑当时的内心很震惊,因为之前没听说过茶中的芳香物质中还含有此成分。迄今为止,已被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约有700多种,主要的成分有数十种:醇、醛、酮、酸、酯、內酯、酚及其衍生物、杂环类、杂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经过查阅《中国茶经》等专业书籍,翻看多篇茶叶化学成分方面的专著及学术论文,并没有看到客户提到的成分。不过倒是有茶叶芳香物质中有名称与乙醇、甲醛近似的,如苯乙醇和苯甲醛


因此,消费者在学茶时看到疑问时一定要及时提出,并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唯书,只唯实,才有可能学到更准确的茶知识。




如今,消费者对茶有了更多的追求,是茶领域从业者、研习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但也避免不了会有人对一些咖啡知识、理论数据有所误解。


我们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要懂茶才能茶,也不可能阻止懂茶的人可能会过度用一些数据理论误导消费者。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尽自己的可能,用对方能听懂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更好的信息。


还是老话,多看、多听、多喝、多思考,总没错的。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



来源:茶语网

评论(0)评论

分享 客服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