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茶还能存吗?

发布时间:2022-11-18  作者:茶语网  阅读量:5.46万

对茶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不仅是茶叶,还是一种投资品。很多人存普洱茶,不仅是为了喝,也为了“生财”。


在经济上行时,这种思路也没错,确实也有不少人靠存茶赚到了钱。但在经济下行期,普洱茶还能存吗?


茶语从五个方面做了观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金融性存茶体系处在崩溃边缘,现在仍大量存茶的话有风险。


但利好的一面是,迫于压力,市场上有不少优质的中期茶被放了出来,且价格实惠。无论是想存点精品,还是想喝点好的,这都是个不错的出手机会。




第一,茅台不再坚挺,“茶中茅台”还能挺住吗?

普洱茶凭借自身的金融属性被称为“茶中茅台”,那么茅台酒本尊近来的表现又如何呢?


降价是茅台这两年的主旋律。2021年8月,茅台酒每瓶降了300元,按照此前3000元每瓶的市场价,降了约10%。这个降价幅度,是近十年来首次。


而从2022年3月8日开始,飞天茅台的价格也开始连续降价,从最高点的3200元每瓶,跌到2600元上下,大量黄牛欲哭无泪。


虽然飞天茅台近期重回3300元的高位,但有价无市。而且飞天茅台的高价甚至可能意味着高风险。目前,除了飞天茅台,其它的茅台品类都在降价,茅台的整体走势明显下行。


也正因如此,很多投资商都在撤场,开始大规模出货,价格已经出现了倒挂。而这势必会影响到未来飞天茅台的走势。


无独有偶,在资本市场,茅台也遇冷。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茅台股价跌跌不休,一月内股价共下跌约28%,市值蒸发6552亿元。


与2021年2月的最高点2586.91元/股相比,茅台股价已经跌去超过四成,近乎“腰斩”,市值更是缩水约1.5万亿。


回过头来看普洱茶。在目前的投资市场上,普洱茶面临的情况与茅台如出一辙。


新茶不断增加,但普洱真正的消费率不足,让市场上普洱的存量过多。有些茶商库房压着进价上亿元的茶,完全出不了货,无人接盘。


如果有人中途顶不住压力抛售普洱茶,定会引发市场恐慌。今年普洱金融茶的局部雪崩,就已经给出了警告。




第二,经济下行期保值资产和以前有了变化,消费类的资产保值能力降低。

在经济下行期,人们选择的资产保值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消费品的投资如酒类、茶类等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消费类资产投资的收益率降低,甚至跑不赢通胀,保值能力降低。


投资者变得更加稳健,更期待稳定收益,不一定能跑过物价上涨,但是也不会亏损太多,因此大多选择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比如国债、大额存单、信托、年金保险等。


实际上,在当下的大环境下,相较于金融市场上其他投资对象,普洱茶的风险相对变高,回报也不如过去多年那样明显,也让更多人持观望态度。当投资热度锐减,交易行情必然也很快走低。


更不乐观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存款规模仍在增加,且数据明显高于近年同期,显示出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也就是将钱变成存款而不是资产。这也意味着普洱茶市场的低迷情况还会持续。


第三,行业底层规则不稳定,价格没有公盘;没有金融定价估值体系,也不能银行抵押。

今年,“金融茶”、“炒作”、“跑路”再次成为茶圈里的高频词。


虽然不是股市,但普洱茶的二级市场俨然形成了一套成型的运作模式,参与者包括发行方(厂家)、投资者、经纪人、经销商等,“涨跌幅、K线、大盘指数”等股票交易术语也盛行普洱茶金融市场。


不过,在这套看似成熟的运作体系下,普洱茶市场的底层规则却极不稳定,价格没有公盘。卖家不公示物品的质料,买家也无法根据公认的最低交易价进行竞买。


恰恰相反,金融茶圈玩的是一些“票据交易”,即对尚未上市的茶产品票据进行炒作、交易。


但这种票据交易并不能确定仓库是否真的有货。当市面上有人存着100吨的茶却“虚空”卖出1000吨时,最终结局很可能就是爆仓跑路,投资者钱货两空。




风险更大的是金融茶圈内的“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本身就具有特殊的金融属性和较高的风险属性,而在未经批准的金融茶交易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第三方介入,很容易出现操纵市场的情况,坐庄和操盘的可能性非常大。


行业底层规则不稳定之外,普洱茶投资市场也没有建立起金融定价估值体系。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其局限性大,也不能成为银行抵押物。目前,普洱金融更像是小圈子内各玩家主体之间的自洽行为。


第四,消费下行,消费者开始“只喝对的,不喝贵的”,天价茶有价无市无法流通。

消费降级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价格下降。连现制茶饮中的头部品牌奈雪的茶和喜茶都纷纷降价,将价格调至20元档,由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正在慢慢消失。


但消费降级并不意味着人们更加喜欢买廉价的次品。当下消费降级的底层逻辑,不是牺牲品质,而是更聚焦品质,追求性价比,减少“不必要”。


一是减少品牌溢价的“不必要”。天价茶是金融品而非饮用茶,虽然物以稀为贵,品质好茶价值也不低,尤其是一些保存非常好的老茶。但对消费者来说,也很难为动辄到几十万元一公斤的茶买单。


二是减少消费的“不必要”。对于消费者来说,烟酒茶并非消费必需品,当消费者感受到寒意时,最先减少支出的就是烟酒茶类商品消费,特别是高档烟酒茶类商品的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天价茶也被政府监管部门“盯上了”。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发文,严禁炒作名贵普洱茶;同时国家农业农村部召开“天价茶”专题调研座谈会,矛头直指天价茶。




第五,大益金融茶体系正在受到冲击,后吴远之时代,商家茶客信心受挫。

从去年8月起,大益茶交易进入寒冬,以大益茶为代表的“金融茶”狂跌不止。例如601 山韵,从2021年3月20日最高的160多万/提,跌至2022年10月24日的64万/提。


新茶(2019-2022年)的表现也惨不忍睹。2020年大益发布的“2001春秋大义”甚至出现倒挂,跌破了2.25万元/提的配货价。目前,在大益行情网上这款茶的最新价格是2万/提。


种种迹象表明,大益金融茶体系正在遭受冲击。虽然大益体系不能代表整个普洱茶投资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益体系是市场好坏的晴雨表。




再加上吴远之去世后,市场信心受挫,导致茶价低迷。有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吴远之的去世消息给市场带来一定震荡。而茶价的持续低迷,加上经济周期的下行,使得投资者也在变少,普洱茶投资市场继续萎靡不振。


结语:

茶是用来喝的,是消费品,任何摆脱其消费品属性的做法都是违背市场根本发展逻辑。茶语认为,在普洱茶的投资泡沫慢慢被挤压以后,其本身的老茶特性、加工工艺和口感特性决定其依然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价值。


与此同时,在这一轮普洱困局下,很多持有老茶的藏家和茶仓快扛不住了,市场已经开始释放出不少优质、价低的中期茶。这对爱喝茶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


不过,茶语还是要温馨提示您,可供“捡漏”的优质中期茶虽多,但也要喝准了才下叉,否则小心被割韭菜。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


来源:茶语网

评论(0)评论

分享 客服 评论

暂无评论